收听/阅读导航

00:10 本期主题:如何搭建内在评价参照系统

嗨大家好,欢迎你来到或者回来到独立空间,我是Harper。

咱们又有一段时间没见啦,大家最近都过得怎么样呀?11月的温哥华,已经是正式进入它的阴雨季了。这几天一下子降了温,下雨也变多了。早晨呢是起床的时候,上班的路上天都还没有亮;但是等我坐在一个没有窗户的办公室工作了一天之后,下班出来天又已经黑了。所以要不是一周能有两天的居家办公,现在真的是每天都见不到一点阳光。

今天雨下的好大,所以回家这一路上整个裤腿都淋湿了。不过一个人住,我觉得最幸福也最自由的事情,就是回到属于自己的这个小空间,我就能够把脏衣服赶紧换下来,然后去洗一个舒服的热水澡。我还给自己煮了一杯红枣银耳牛奶羹,等一下我一边录播客一边喝。在这之前呢,我是喝了一杯咖啡,然后敷了一个30分钟的面膜。趁这个时间,我就平躺在床上做了一套瑜伽式冥想。现在刚从床上爬起来,就觉得整个人是神清气爽。因为躺着休息的二三十分钟,刚好就给了这个咖啡因在身体里起效的时间。

最近就在试用这么一套下班之后的小流程:把洗澡、护肤、摄入能量,还有瑜伽式冥想非常高效的组合和打包在一起,然后用它做一个非常健康的分水岭——就是把白天为了我们的主业去打卡上班的这个生活方式,和我们到了晚上想要一些专注的时间留给自己的项目,给它划分开来。现在我坐在我的书桌前是晚上的7点,但我就感觉开启了全新的一天。在应对好一周的打工生活之后,还能有这样的时间空间能够平静惬意的坐下来录一期播客,真的太幸福了,太奢侈了。

其实想来现在做了一年多的播客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我很少会为了准备一期播客而去做一些刻意的调查研究或者是写作了。回想去年夏天,我全身心的投入到启动这一档播客的时候,那个时候因为没有经验也没有手感,每创作一期播客,都好像是要完成一篇几千字、上万字的命题作文。我会专门的去头脑风暴我要做什么样的选题,然后去事先的做很多很多的准备。

现在我的创作流就更像是:我就踏踏实实的生活在我规律的小日子里,我可以静静的去等候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它激起的碎片的思考,等着那些小碎片冒出来,我甚至也不着急去记录下一些突如其来的点子了。让所有这些灵光一现的点子,**就好像我们撒了一把种子出去,好的种子它总会自然而然的向下扎根,留下来。**因为如果一条感悟或者一个话题,它确实就是当前阶段的我需要去面对的重要议题,它就总会在我不同的生活场景里反复出现,也反复的加强着我的表达欲。

所以今年春天开始,我也知道我更新的慢了一些。但更新慢的好处就是,能够让心里的这些种子慢慢的发芽,自然的生长。就像是开着小火在炖一锅汤,有的时候哪怕很早的锁定了一个选题,但是就觉得,让它再多煲一会吧,让它再留在这个小火上,让它再咕噜一会吧。这也是为什么虽然跟大家许诺过我一定尝试回归到每月10号20号30号更新,但是在这个发布的时间线上也总是有一些犹疑。

不管怎样吧,今天想要跟大家小火慢炖的这锅汤,叫做“我们都是怎样在长大的过程当中,一点一点能够跳脱出外界评价体系对我们的操纵和束缚,怎样建立起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标准,建立起一套我们能够去信任去依赖、稳固的源自于自己的内在评价系统”。

04:43 最好的文书,是告诉世界“我是谁”

前段时间,我和大学时候的一个好朋友出来吃晚饭。我们俩是大一的暑假就认识了,虽然不是那种经常黏在一起的朋友,可能得好几个月、有时候甚至一整年,我们才会找到一个机会好好的聊一次天。但认识这四五年,感觉也是见证了彼此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在做很棒的事情。

那TA最近在做的一件事,就是TA在策划一个导师项目,是希望帮助在加拿大当地读高中的华人学生,帮他们更好的应对即将到来的这个大学申请季。因为TA自己是10多岁就一个人来加拿大这边读高中,在申请大学的时候因为信息差,TA算是踩了一些坑:花了不少的钱请了一个中介,本来想着中介至少能够说提出一些实质性的改进建议、帮TA在文书上面起到一些润色的作用,但结果发现都没有。中介只是做了一个时间表去督促学生按时的、自主的完成他们的申请任务。所以算是花了大价钱,只是买了一份安心。

那TA现在就希望能够在大学里面找到TA那些已经读到大三、大四的高年级的同学、朋友这些学长学姐们作为小导师,去和当地的高中生能够连接起来,我们来分享大学申请季最真实的一些经验还有心法。

那天晚上吃饭的时候,我们聊TA的这个导师项目,我就很被打动。因为TA一下子就把我带回了我的高中时期。我就想起我高中的时候,也曾经经历过这么一个兵荒马乱、无比好胜的申请季。而在那一段时间,我其实一直没有意识到,我犯了一个可以说是错误,也是我现在回想起那段时间会觉得最大的一个后悔。

这个后悔,就是我当时一味的、很迷糊的去揣摩和迎合我自认为那些高校的招生标准。申请季的过程它其实有很大的价值,它原本可以是青春期的我一次很好的大型的自我探索的机会。我们当时忙着去调研想要读的项目、学校想要去的国家,去写各种各样的文书,去展示我们自己,打造一个亮眼的个人档案。当时看来,这一系列的事情,它们就纯粹是一堆我们都需要去应对的事儿,而不觉得**它其实是一个很宝贵的机会,能够借着写文书这件事儿,让自己从紧锣密鼓的学习节奏里面停下来去好好的自我对话一下,问自己一些很有意义的问题。**比方说与其去一味的揣摩学校想要看到什么样的学生,不如去问一问,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到底想告诉他们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未来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什么样的环境能够允许我去成为我想成为的样子?我被什么样的人和环境吸引?我到底在乎什么?我理想中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

既然在高中的最后两年,为了申请大学,我们会做很多的课外活动,那不如好好想想,我到底想要创造什么?我可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开发一些什么样的体验,是和我的自我认同还有我的价值观是最契合的?这些其实最值得我和我自己坐下来好好想清楚的问题,却被当时的我给忽视了。

我当时都在忙着干什么呢?我忙着勤快的带着我的文书,去找到不同的老师,让他们帮我修改,帮我润色。最后确实是拿到了一份很华丽的成品,但是那一个版本的文书,已经不是用我的口吻书写的了,它已经不是我的声音了。我还记得在申请大学的那前两年里,我真的是忙着做了一大堆我心里其实并不是最在意的事情。我去打过很多模拟联合国的比赛,我去贵州的山区教小朋友英文,我在当地的自闭症康复中心做过义工,等等等等。这些事情你们敢相信吗?我甚至还打过橄榄球。

所有的这些事都是好事,但都不是我由心而发的事情。我之所以做,要么是因为觉得它们显得和我想要选的专业有关,要么就觉得放在文书上它可能是合适的、能加分的。说白了就是硬着头皮上,因为那些是我以为的一个全面、有趣又精英的学生该有的样子,我以为这才是那些高校他们想要看到的样子。